国家工信部网站域名查询系统还有哪些数据库网站
EDID概念梳理:
EDID数据格式:
 EDID包含两个部分,基本的EDID只有128个字节,还有128字节的扩展EDID,扩展部分不是必须有的。那通常电视都有扩展EDID。那EDID的详细定义在规范里面都可以找到,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00H-07H)这8个字节是固定的,其必须等于0x00FFFFFFFFFFFFFF00;
 (08H-08H)生产商的ID或者名字;
 (0AH-0BH)产品ID;
 (0CH-0FH)序列号;
 (10H-11H)生产时间;
 (12H-13H)版本号,比如1.3那就是01,03;
 (14H)视频输入信号类型,数字还是模拟
 (15H)横向图像的最大宽度
 (16H)竖向图像的最大宽度
 (17H)显示Gamma的版本,比如2.20
 (18H)DPMS和支持的属性,比如显示类型是RGB
 (19H-22H)色度信息
 (23H)支持的基本timing表1,比如640x480@60HZ(IBM,VGA), 800x600@60HZ(VESA)
 (24H)支持的基本timing表2,比如1024x768@60HZ(VESA)
 (25H)生产商保留的timing信息
 (26H-35H)支持的标准timing表
 (36H-47H)timing的详细信息描述1,这个段是一个timing的更详细的描述,比如横向,竖向图像大小,刷新模式是隔行还是逐行等
 (48H-59H)timing的详细信息描述2
 (5AH-6BH)timing的详细信息描述3
 (6CH-7DH)timing的详细信息描述4,这四个段用来描述不同timing的详细信息,描述1必须有,其它的可以为空
 (7EH)扩展EDID的标志位,如果为0则不存在扩展EDID,如果为1则后面还存在扩展EDID段
 (7FH)CheckSum
 EDID是HDMI显示器向视频源提供的一系列消息,类似于设备的电子名片,用于描述显示器的规格。这包括制造商和产品ID、序列号、制造日期、显示器尺寸、支持的分辨率和频率等。
 由于音频和视频源设备和显示器的制造商众多,每个制造商的设备可能具有不同的规格,这也会导致分辨率不匹配以及播放音频和视频媒体时无法显示图像等问题
 -------------------------->>>>>>>>>>(分辨率不匹配的概率可能比较大).
----------------
 PC将视频信号发送到我们的设备上,经过一系列的传输或切换,设备将视频信号发送到显示器或投影机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设备位于PC和显示器之间。
 首先,在输入端,设备需要让PC知道自己是能够输入视频信号的,换句话说,设备要“欺骗”PC,让PC认为自己是一台显示器。
 如果不这样的话,PC可能会拒绝输出任何视频信号的(VGA接口不需要EDID也能输出)。除此之外,设备还要告诉PC自己支持的显示时序。
 而在输出端,当设备需要自建输出时序(如大屏控制器的输出卡)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输入时序(如各种矩阵设备)的时候,就需要知道显示器支持的显示时序,从而让自己输出的信号能在显示器上正常显示。
 在这些地方,EDID就发挥作用了。
 ----------------
----------------
 EDID并非古而有之,在古老的CRT时期是没有EDID这个概念的,那为什么后来会有呢?
 因为随着显示设备的发展,显示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模拟的、数字的、普屏的、宽屏的、17寸、19寸、22寸……这让PC傻了眼,
 分辨率和时序的种类太多了,而每种显示器又不可能支持所有的分辨率,那怎么知道该给显示器一个什么样的分辨率啊?显示出的效果是最佳效果吗?
 不仅如此,随便输出一个分辨率还有损坏显示器硬件的可能,这可太危险了。
 于是,EDID临危受命,担当起显示器和PC之前的传话筒。“PC你好,我是A显示器,我能显示N种分辨率,最佳分辨率是XXX”。
 “显示器你好,收到你的信息,现在就按最佳分辨率给你输出”。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EDID就是为了能让PC或其他的图像输出设备更好的识别显示器属性而出现的。
 ----------------
 在输入端PC通过读取设备上的EDID来获悉设备支持的显示时序,而同样,在输出端设备需要读取显示器的EDID来确定自己的输出时序。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edid是显示器发送给输入设备的电子名片,输入设备确认显示设备是显示设备且显示设备具有合适的分辨率之后,输入设备才会做HDMI信号的输出。
 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发送给PC机或者嵌入式板卡支持的分辨率,PC机或者嵌入式板卡确认具有对应的分辨率输出,说明可以输出HDMI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