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优化吧host wordpress
例题一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  
 
 dp[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数组」中和的最⼤和。  
 
 2.  状态转移⽅程:  
 
 dp[i]  的所有可能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i.  ⼦数组的⻓度为 1 :此时 dp[i] = nums[i]  ;  
 
 ii.  ⼦数组的⻓度⼤于 1 :此时  dp[i]  应该等于 以  i - 1  做结尾的「所有⼦数组」中和的最⼤值再加上 nums[i]  ,也就是  dp[i - 1] + nums[i]  。  
 
 由于我们要的是「最⼤值」,因此应该是两种情况下的最⼤值,因此可得转移⽅程:  
 
 dp[i] = max(nums[i], dp[i - 1] + nums[i])  。  
 
 3.  初始化:  
 
 可以在最前⾯加上⼀个「辅助结点」,帮助我们初始化。使⽤这种技巧要注意两个点:  
 
 i.  辅助结点⾥⾯的值要「保证后续填表是正确的」;  
 
 ii.  「下标的映射关系」。  
 
 在本题中,最前⾯加上⼀个格⼦,并且让  dp[0] = 0  即可。  
 
 4.  填表顺序:根据「状态转移⽅程」易得,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状态表⽰为「以  i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值,但是最⼤⼦数组和的结尾我们是不确定的。  
 
 因此我们需要返回整个 dp  表中的最⼤值。 
 
 
例题二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本题与「最⼤⼦数组和」的区别在于,考虑问题的时候不仅要分析「数组内的连续区域」,还要考  
 
 虑「数组⾸尾相连」的⼀部分。结果的可能情况分为以下两种:  
 
 i.  结果在数组的内部,包括整个数组;  
 
 ii.  结果在数组⾸尾相连的⼀部分上。  
 
 其中,对于第⼀种情况,我们仅需按照「最⼤⼦数组和」的求法就可以得到结果,记为  fmax  。  
 
 对于第⼆种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下:  
 
 i.  如果数组⾸尾相连的⼀部分是最⼤的数组和,那么数组中间就会空出来⼀部分;  
 
 ii.  因为数组的总和 sum  是不变的,那么中间连续的⼀部分的和⼀定是最⼩的;  
 
 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个结论,对于第⼆种情况的最⼤和,应该等于  sum - gmin  ,其中  
 
 gmin  表⽰数组内的「最⼩⼦数组和」。 两种情况下的最⼤值,就是我们要的结果。  
 
 但是,由于数组内有可能全部都是负数,第⼀种情况下的结果是数组内的最⼤值(是个负数),第  
 
 ⼆种情况下的  gmin == sum  ,求的得结果就会是  0  。若直接求两者的最⼤值,就会是  0  。但  
 
 是实际的结果应该是数组内的最⼤值。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特殊判断⼀下。  
 
 由于「最⼤⼦数组和」的⽅法已经讲过,这⾥只提⼀下「最⼩⼦数组和」的求解过程,其实与「最  
 
 ⼤⼦数组和」的求法是⼀致的。⽤  f  表⽰最⼤和,  g  表⽰最⼩和。  
 
 1.  状态表⽰:  
 
 g[i]  表⽰:以  i  做结尾的「所有⼦数组」中和的最⼩值。  
 
 2.  状态转移⽅程:  
 
 g[i] 的所有可能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i.  ⼦数组的⻓度为 1 :此时 g[i] = nums[i]  ;  
 
 ii.  ⼦数组的⻓度⼤于 1 :此时  g[i] 应该等于 以 i - 1  做结尾的「所有⼦数组」中和的最⼩值再加上 nums[i]  ,也就是 g[i - 1] + nums[i] 。  
 
 由于我们要的是最⼩⼦数组和,因此应该是两种情况下的最⼩值,因此可得转移⽅程:  
 
 g[i] = min(nums[i], g[i - 1] + nums[i])  。  
 
 3.  初始化:  
 
 可以在最前⾯加上⼀个辅助结点,帮助我们初始化。使⽤这种技巧要注意两个点:  
 
 i.  辅助结点⾥⾯的值要保证后续填表是正确的; 
 
 ii.  下标的映射关系。  
 
 在本题中,最前⾯加上⼀个格⼦,并且让  g[0] = 0  即可。  
 
 4.  填表顺序:  
 
 根据状态转移⽅程易得,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a.  先找到 f 表⾥⾯的最⼤值 ->  fmax  ;  
 
 b.  找到 g 表⾥⾯的最⼩值 -> gmin  ;  
 
 c.  统计所有元素的和 -> sum  ;  
 
 b.  返回 sum == gmin ? fmax : max(fmax, sum - gmin)  。 
 
 
例题三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这道题与「最⼤⼦数组和」⾮常相似,我们可以效仿着定义⼀下状态表⽰以及状态转移:  
 
 i.  dp[i] 表⽰以  i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  
 
 ii.  dp[i] = max(nums[i], dp[i - 1] * nums[i]) ;  
 
 由于正负号的存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这样求  dp[i]  的值是不正确的。因为  dp[i - 1] 的信息并不能让我们得到  dp[i]  的正确值。⽐如数组  [-2, 5, -2]  ,⽤上述状态转移得到的 dp数组为 [-2, 5, -2]  ,最⼤乘积为  5  。但是实际上的最⼤乘积应该是所有数相乘,结果为 20  。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求  dp[2]  的时候,因为  nums[2]  是⼀个负数,因此我们需要的是「 i - 1  位置结尾的最⼩的乘积 ( -10 ) 」,这样⼀个负数乘以「最⼩值」,才会得到真实的最⼤值。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个「乘积最⼤值的  dp  表」,还需要⼀个「乘积最⼩值的  dp  表」。  
 
 1.  状态表⽰: 
 
 f[i] 表⽰:以 i 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  
 
 g[i] 表⽰:以 i 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  
 
 2.  状态转移⽅程:  
 
 遍历每⼀个位置的时候,我们要同步更新两个  dp  数组的值。对于 f[i]  ,也就是「以  i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对于所有⼦数组,可以分为下⾯三种形式:  
 
 i.  ⼦数组的⻓度为 1 ,也就是 nums[i]  ;  
 
 ii.  ⼦数组的⻓度⼤于 1 ,但  nums[i] > 0  ,此时需要的是  i - 1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 f[i - 1]  ,再乘上  nums[i]  ,也就是  nums[i] * f[i - 1]  ;  
 
 iii.  ⼦数组的⻓度⼤于 1  ,但  nums[i] < 0  ,此时需要的是  i - 1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 g[i - 1]  ,再乘上  nums[i] ,也就是 nums[i] * g[i - 1]  ;(如果 nums[i] = 0  ,所有⼦数组的乘积均为  0  
 
 ,三种情况其实都包含了)  
 
 综上所述,  f[i] = max(nums[i], max(nums[i] * f[i - 1], nums[i] * g[i - 1]) )。 对于  g[i]  ,也就是「以  i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对于所有⼦数组,可以分为下⾯三种形式:  
 
 i.  ⼦数组的⻓度为 1 ,也就是 nums[i]  ;  
 
 ii.  ⼦数组的⻓度⼤于1 ,但  nums[i] > 0  ,此时需要的是  i - 1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 g[i - 1]  ,再乘上  nums[i]  ,也就是  nums[i] * g[i - 1]  ;  
 
 iii.  ⼦数组的⻓度⼤于 1  ,但  nums[i] < 0  ,此时需要的是  i - 1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的最⼤乘积 f[i - 1]  ,再乘上  nums[i]  ,也就是  nums[i] * f[i - 1]  ;  
 
 综上所述,  g[i] = min(nums[i], min(nums[i] * f[i - 1], nums[i] * g[i -1])) 。  
 
 (如果  nums[i] = 0  ,所有⼦数组的乘积均为  0  ,三种情况其实都包含了)  
 
 3.  初始化:  
 
 可以在最前⾯加上⼀个辅助结点,帮助我们初始化。使⽤这种技巧要注意两个点:  
 
 i.  辅助结点⾥⾯的值要保证后续填表是正确的;  
 
 ii.  下标的映射关系。  
 
 在本题中,最前⾯加上⼀个格⼦,并且让  f[0] = g[0] = 1  即可。  
 
 4.  填表顺序:  
 
 根据状态转移⽅程易得,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两个表⼀起填」。  
 
 5.  返回值:  
 
 返回 f  表中的最⼤值。 
 
 
例题四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继续效仿「最⼤⼦数组和」中的状态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状态表⽰:  dp[i]  表⽰「所有以 i 结尾的⼦数组,乘积为正数的最⻓⼦数组的⻓度」。  
 
 思考状态转移:对于  i  位置上的  nums[i]  ,我们可以分三种情况讨论:  
 
 i.  如果 nums[i] = 0 ,那么所有以 i 为结尾的⼦数组的乘积都不可能是正数,此时 dp[i] = 0 ;  
 
 ii.  如果 nums[i] > 0 ,那么直接找到 dp[i - 1] 的值(这⾥请再读⼀遍  dp[i - 1] 代表的意义,并且考虑如果  dp[i - 1]  的结值是 0 的话,影不影响结果),然后加⼀即可,此时 dp[i] = dp[i - 1] + 1  ;  
 
 iii.  如果 nums[i] < 0  ,这时候你该蛋疼了,因为在现有的条件下,你根本没办法得到此时的最⻓⻓度。因为乘法是存在「负负得正」的,单单靠⼀个 dp[i - 1]  ,我们⽆法推导出 dp[i]  的值。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以  i - 1  为结尾的所有⼦数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的⻓度」 neg[i - 1]  ,那么此时的  dp[i]  是不是就等于  neg[i - 1] + 1  呢?  
 
 通过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需要两个  dp  表,才能推导出最终的结果。不仅需要⼀个「乘积  
 
 为正数的最⻓⼦数组」,还需要⼀个「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  
 
 1.  状态表⽰:  
 
 f[i] 表⽰:以 i 结尾的所有⼦数组中,乘积为「正数」的最⻓⼦数组的⻓度;  
 
 g[i] 表⽰:以 i 结尾的所有⼦数组中,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的⻓度。  
 
 2.  状态转移⽅程:  
 
 遍历每⼀个位置的时候,我们要同步更新两个  dp  数组的值。对于 f[i]  ,也就是以  i  为结尾的乘积为「正数」的最⻓⼦数组,根据  nums[i]  的值,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i.  nums[i] = 0 时,所有以 i  为结尾的⼦数组的乘积都不可能是正数,此时  f[i] = 0 ;  
 
 ii.  nums[i] > 0 时,那么直接找到 f[i - 1] 的值(这⾥请再读⼀遍 f[i - 1]  代表的意义,并且考虑如果 f[i - 1]  的结值是  0 的话,影不影响结果),然后加⼀即可,此时 f[i] = f[i - 1] + 1  ;  
 
 iii.  nums[i] < 0  时,此时我们要看  g[i - 1]  的值(这⾥请再读⼀遍  g[i - 1]  代表的意义。因为负负得正,如果我们知道以 i - 1  为结尾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的⻓度,加上 1  即可),根据  g[i - 1]  的值,⼜要分两种情况:  
 
 1.  g[i - 1] = 0 ,说明以  i - 1  为结尾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是不存在的,⼜因为 nums[i] < 0  ,所以以  i  结尾的乘积为正数的最⻓⼦数组也是不存在的,此时 f[i] = 0  ;  
 
 2.  g[i - 1] != 0 ,说明以  i - 1  为结尾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是存在的,⼜因为 nums[i] < 0  ,所以以  i  结尾的乘积为正数的最⻓⼦数组就等于  g[i - 1] + 1 ;  
 
 综上所述,  nums[i] < 0  时,  f[i] = g[i - 1] == 0 ? 0 : g[i - 1] + 1;  
 
 对于  g[i]  ,也就是以  i  为结尾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根据  nums[i]  的值,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i.  nums[i] = 0  时,所有以  i  为结尾的⼦数组的乘积都不可能是负数,此时  g[i] = 0 ; 
 
 ii.  nums[i] < 0  时,那么直接找到  f[i - 1] 的值(这⾥请再读⼀遍 f[i - 1]  代表的意义,并且考虑如果 f[i - 1]  的结值是  0 的话,影不影响结果),然后加⼀即可(因为正数 * 负数 = 负数),此时 g[i] = f[i - 1] + 1  ;  
 
 iii.  nums[i] > 0  时,此时我们要看  g[i - 1]  的值(这⾥请再读⼀遍  g[i - 1]  代表的意义。因为正数 * 负数 = 负数),根据 g[i - 1]  的值,⼜要分两种情况:  
 
 1.  g[i - 1] = 0 ,说明以  i - 1  为结尾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是不存在的,⼜因为 nums[i] > 0  ,所以以  i  结尾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也是不存在的,此时 f[i] = 0  ;  
 
 2.  g[i - 1] != 0 ,说明以  i - 1  为结尾的乘积为负数的最⻓⼦数组是存在的,⼜因为 nums[i] > 0  ,所以以  i  结尾的乘积为正数的最⻓⼦数组就等于  g[i - 1] + 1 ;  
 
 综上所述,  nums[i] > 0  时,  g[i] = g[i - 1] == 0 ? 0 : g[i - 1] + 1 ;  
 
 这⾥的推导⽐较绕,因为不断的出现「正数和负数」的分情况讨论,我们只需根据下⾯的规则,严  
 
 格找到此状态下需要的  dp  数组即可:  
 
 i.  正数 * 正数 = 正数  
 
 ii.  负数 * 负数 = 正数  
 
 iii.  负数 * 正数 = 正数 * 负数 = 负数  
 
 3.  初始化:  
 
 可以在最前⾯加上⼀个「辅助结点」,帮助我们初始化。使⽤这种技巧要注意两个点:  
 
 i.  辅助结点⾥⾯的值要「保证后续填表是正确的」;  
 
 ii.  「下标的映射关系」。  
 
 在本题中,最前⾯加上⼀个格⼦,并且让  f[0] = g[0] = 0  即可。  
 
 4.  填表顺序:  
 
 根据「状态转移⽅程」易得,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两个表⼀起填」。  
 
 5.  返回值:  
 
 根据「状态表⽰」,我们要返回  f  表中的最⼤值。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段连续的区间」,如果我们状态表⽰定义成  [0, i]  区间内⼀共有多少等差数列,那么我们在分析 dp[i]  的状态转移时,会⽆从下⼿,因为我们不清楚前⾯那么多的「等差数列都在什么位置」。所以说,我们定义的状态表⽰必须让等差数列「有迹可循」,让状态转移的时候能找到「⼤部队」。因此,我们可以「固定死等差数列的结尾」,定义下⾯的状态表⽰:dp[i] 表⽰必须「以  i  位置的元素为结尾」的等差数列有多少种。  
  2.  状态转移⽅程:  
  我们需要了解⼀下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  a b c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这时候来了⼀个  d  ,其中 b c d  也能构成⼀个等差数列,那么  a b c d  四个数能够成等差序列吗?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他们之间相邻两个元素之间的差值都是⼀样的。有了这个理解,我们就可以转⽽分析我们的状态转移⽅程了。 对于dp[i] 位置的元素  nums[i]  ,会与前⾯的两个元素有下⾯两种情况:  
  i.  nums[i - 2], nums[i - 1], nums[i] 三个元素不能构成等差数列:那么以nums[i] 为结尾的等差数列就不存在,此时  dp[i] = 0  ;  
  ii.  nums[i - 2], nums[i - 1], nums[i]  三个元素可以构成等差数列:那么以nums[i - 1] 为结尾的所有等差数列后⾯填上⼀个  nums[i]  也是⼀个等差数列,此时dp[i] = dp[i - 1] 。但是,因为  nums[i - 2], nums[i - 1], nums[i]  三者⼜能构成⼀个新的等差数列,因此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添上⼀个等差数列,于是 dp[i] = dp[i - 1] + 1 。综上所述:状态转移⽅程为:  
  当: nums[i - 2] + nums[i] != 2 * nums[i - 1] 时,dp[i] = 0  
  当: nums[i - 2] + nums[i] == 2 * nums[i - 1] 时, dp[i] = 1 + dp[i - 1]  
  3.  初始化:  
  由于需要⽤到前两个位置的元素,但是前两个位置的元素⼜⽆法构成等差数列,因此  dp[0] = dp[1] = 0 。 
  4.  填表顺序:  
  毫⽆疑问是「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因为我们要的是所有的等差数列的个数,因此需要返回整个  dp  表⾥⾯的元素之和。 
 
 例题五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我们先尝试定义状态表⽰为: dp[i] 表⽰「以  i  位置为结尾的最⻓湍流数组的⻓度」。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状态表⽰这样定义的话,以 i  位置为结尾的最⻓湍流数组的⻓度我们没法从之前的状态推导出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前⼀个最⻓湍流数组的结尾处是递增的,还是递减的。因此,我们需要状态表⽰能表⽰多⼀点的信息:要能让我们知道这⼀个最⻓湍流数组的结尾是「递增」的还是「递减」的。因此需要两个 dp  表: 
  f[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数组中,最后呈现「上升状态」下的最⻓湍流数组的⻓度;  
  g[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数组中,最后呈现「下降状态」下的最⻓湍流数组的⻓度。  
  2.  状态转移⽅程:  
  对于 i 位置的元素  arr[i]  ,有下⾯两种情况:  
  i.  arr[i] > arr[i - 1] :如果  i  位置的元素⽐  i - 1  位置的元素⼤,说明接下来应该去找 i -1  位置结尾,并且  i - 1  位置元素⽐前⼀个元素⼩的序列,那就是  g[i - 1] 。更新  f[i]  位置的值:  f[i] = g[i - 1] + 1 ;  
  ii.  arr[i] < arr[i - 1] :如果  i  位置的元素⽐  i - 1  位置的元素⼩,说明接下来应该去找 i - 1  位置结尾,并且  i - 1  位置元素⽐前⼀个元素⼤的序列,那就是f[i - 1] 。更新  g[i]  位置的值:  g[i] = f[i - 1] + 1  ;  
  iii.  arr[i] == arr[i - 1]  :不构成湍流数组。 
  3.  初始化:  
  所有的元素「单独」都能构成⼀个湍流数组,因此可以将  dp  表内所有元素初始化为  1  。由于⽤到前⾯的状态,因此我们循环的时候从第⼆个位置开始即可。  
  4.  填表顺序:  
  毫⽆疑问是「从左往右,两个表⼀起填」。  
  5.  返回值:  
  应该返回「两个  dp  表⾥⾯的最⼤值」,我们可以在填表的时候,顺便更新⼀个最⼤值。 
 
例题六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 
 
 dp[i] 表⽰:  [0, i]  区间内的字符串,能否被字典中的单词拼接⽽成。  
 
 2.  状态转移⽅程:  
 
 对于dp[i] ,为了确定当前的字符串能否由字典⾥⾯的单词构成,根据最后⼀个单词的起始位置 j ,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前后两部分:  
 
 i.  前⾯⼀部分[0, j - 1] 区间的字符串;  
 
 ii.  后⾯⼀部分[j, i] 区间的字符串。  
 
 其中前⾯部分我们可以在  dp[j - 1] 中找到答案,后⾯部分的⼦串可以在字典⾥⾯找到。因此,我们得出⼀个结论:当我们在从0 ~ i 枚举  j  的时候,只要  dp[j - 1] = true并且后⾯部分的⼦串 s.substr(j, i - j + 1)  能够在字典中找到,那么  dp[i] = true 。  
 
 3.  初始化:  
 
 可以在最前⾯加上⼀个「辅助结点」,帮助我们初始化。使⽤这种技巧要注意两个点:  
 
 i.  辅助结点⾥⾯的值要「保证后续填表是正确的」;  
 
 ii.  「下标的映射关系」。  
 
 在本题中,最前⾯加上⼀个格⼦,并且让  dp[0] = true  ,可以理解为空串能够拼接⽽成。其中为了⽅便处理下标的映射关系,我们可以将字符串前⾯加上⼀个占位符 s = ' ' + s  ,这样就没有下标的映射关系的问题了,同时还能处理「空串」的情况。  
 
 4.  填表顺序:  
 
 显⽽易⻅,填表顺序「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由「状态表⽰」可得:返回  dp[n]  位置的布尔值。  
 
 哈希表优化的⼩细节:  
 
 在状态转移中,我们需要判断后⾯部分的⼦串「是否在字典」之中,因此会「频繁的⽤到查询操  
 
 作」。为了节省效率,我们可以提前把「字典中的单词」存⼊到「哈希表」中。 
 

例题七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dp[i] 表⽰:以  i  位置的元素为结尾的所有⼦串⾥⾯,有多少个在  base  中出现过。  
 
 2.  状态转移⽅程: 对于dp[i] ,我们可以根据⼦串的「⻓度」划分为两类:  
 
 i.  ⼦串的⻓度等于 1 :此时这⼀个字符会出现在 base  中;  
 
 ii.  ⼦串的⻓度⼤于 1 :如果 i  位置的字符和  i - 1  位置上的字符组合后,出现在  base中的话,那么 dp[i - 1]  ⾥⾯的所有⼦串后⾯填上⼀个  s[i]  依旧在  base  中出现。因此 dp[i] = dp[i - 1]  。 
 
 综上, dp[i] = 1 + dp[i - 1]  ,其中  dp[i - 1]  是否加上需要先做⼀下判断。  
 
 3.  初始化: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表⾥⾯的值都初始化为  1  。  
 
 4.  填表顺序:  
 
 显⽽易⻅,填表顺序「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这⾥不能直接返回  dp  表⾥⾯的和,因为会有重复的结果。在返回之前,我们需要先「去重」:  
 
 i.  相同字符结尾的 dp  值,我们仅需保留「最⼤」的即可,其余  dp  值对应的⼦串都可以在最⼤的⾥⾯找到;  
 
 ii.  可以创建⼀个⼤⼩为 26  的数组,统计所有字符结尾的最⼤  dp  值。最后返回「数组中所有元素的和」即可。 
 

